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姓氏给村民带来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十几户苟姓居民集体上访,要求改“苟”姓为“敬”姓。为什么“苟”姓居民集体要求改姓?难道就因为“苟”和“敬”字形相似?又或者是因为村民想到过去受到的种种歧视,要为自己找一个受人尊敬的姓氏?“苟”姓和“敬”之间又有何渊源?
公安局长“大接访”,苟姓居民集体要求改姓敬。 今年5月,正值登封市公安局“大接访”的日子,局长马会强遇到了一件怪事。来自唐庄乡张村、玉台村十几户苟姓居民代表来到公安局请局长给他们改姓。 这几个苟姓村民称就因为自己姓苟,平时生活中遭遇到了种种歧视,带来诸多不便。有的苟姓居民买东西开发票的时候,常常被写成姓“狗”;更让人尴尬的是,有人见面后干脆什么也不说,只用叫狗的声音“嗷嗷”地叫;甚至有村民因为姓苟找对象也成了一大难题,对方听说自己姓苟,除了笑就是摇头。
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姓氏给村民带来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无奈之下,趁着“大接访”的日子,村民集体到公安局上访。那为什么偏偏要改姓“敬”呢?难道就因为“苟”和“敬”字形相似?又或者是因为村民想到过去受到的种种歧视,要为自己找一个受人尊敬的姓氏?
村民代表在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提到,实际上在10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姓“敬”,五代十国时期,有个皇帝叫石敬瑭,朝中有个大臣姓敬,为避名讳,皇帝下令把“敬”姓的文字去掉,于是才改为姓“苟”。现在他们提出要恢复祖姓。
工作人员翻查《百家姓》,寻找“苟”姓、“敬”姓未果。 “苟”姓和“敬”姓的渊源是否真如村民所反映的那样呢?局长马会强让唐庄乡派出所认真调查此事。“一开始接到这个工作,我也有点不知所措。”唐庄乡派出所所长郭俊朝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历史原因要求改姓的事。”
我国户籍管理中对改姓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两种情况允许改姓,一是新生儿出生后改姓父姓或母姓,二是父母离异后孩子需要改姓、孩子找到亲生父母后要求改姓等。每次碰到改姓情况,公安局都要调查改姓原因和改姓依据,在有充分事实依据的基础上,由本人或户主提出申请,经过调查核实后作出批复意见。
一开始郭俊朝想通过《百家姓》找找“苟”姓和“敬”姓之间的联系,但出乎意料的是,“苟”、“敬”两姓竟然不在百家姓之列。这下可把郭俊朝难住了,后来在“苟”姓村民中进行调查时,一位老人说他们祖上是从荥阳迁移过来的,于是郭俊朝把调查重点放到了荥阳。
荥阳寻访“苟”姓居民,祖先确因避讳改姓。 在荥阳雪沟村柳河镇,郭俊朝寻访到很多姓“苟”的居民,而且其中也有一部分居民已经改姓“敬”。从他们口中,郭俊朝了解到,他们的祖先一位“敬”姓大臣冲了当时皇帝石敬瑭的名讳,而且因为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被强制要求改“敬”为“苟”,为了免遭杀戮,保留敬氏血脉,只能忍辱去“文”,改姓“苟”。
敬氏家族的部分人后来从山西迁到荥阳柳河镇雪沟村,而现在登封市唐庄乡的“苟”姓人,是解放前这些人的祖辈到登封逃荒要饭,在唐庄乡玉台村给人扛长工,落户在此。 郭俊朝把调查情况汇报到市公安局,经过核实批示,唐庄乡十几户居民的改姓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以前因为姓苟,我和我的家人在人前都抬不起头,经常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羞辱,今天,派出所的叔叔阿姨为我们更正了姓氏,15岁以后我姓敬,敬是尊敬的敬。”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张村15岁的小姑娘苟慧丽改姓后在暑假作文中这样写道。以前因为姓苟,学校一些爱搞恶作剧的同学都叫她“狗狐狸”。
由于避讳改姓,“敬”姓曾遇到多次改姓现象。 “苟”姓和“敬”姓究竟从何发源而来?它们之间的渊源历史上是否真有如此记载?记者专程请教了姓氏学研究专家,中国百家姓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 王大良说,“敬”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相传是黄帝孙敬康的后代,另一支则与帝舜的后代有关。“苟”姓是一个来源较为复杂的姓氏,但得姓最早的一支相传与黄帝有关,是由黄帝子孙再分封而来的姓氏。另外,相传帝舜的后代中也有人姓苟。而且五代时期后晋也确实有敬姓改为苟姓的事情。
在我国古代时,如果一个人的姓与某个皇帝或圣贤的名字相同或相近,就要设法避开,或者再去姓别的姓氏,这就叫避讳改姓,有人说避讳改姓从先秦就开始了,不过真正产生影响还是在秦代以后。唐庄乡流传的祖先改姓故事应该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而且据王大良称,“敬”姓在发展中由于与皇帝的名讳相同的缘故,曾遇到过多次改姓现象,被认为是一个最倒霉的姓氏。早在南朝梁时,权臣侯景曾建立一个汉朝,由于敬姓人的姓氏与他的名字同音,应该加以避讳,于是便改姓恭。侯景的政权灭亡后,他们虽然得以恢复原来的姓氏,但到五代十国时,又因为姓氏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不得不把姓氏拆开,一分为二,成为“苟”、“文”两个姓氏。后晋灭亡后,后汉建立,他们恢复敬姓,但不久以后后汉归宋,他们又遇到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名字,又得避讳,于是又改姓文。“避讳改姓的现象长期存在,而我国的朝代又曾经变来变去,某些姓氏被反复改来改去都不新鲜了。”王大良说。
姓氏专家称,姓氏的血缘意义淡化,符号意义增强,但改姓仍要尊重历史。 从王大良那我们还了解到,除了避讳改姓,我国古代还出现过许多其他性质的改姓,比如皇帝赐姓、避祸改姓、因被收养、入赘改姓等等。可见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姓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当初只有几个或几十个姓氏,正是因为改姓才使姓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它实际上已成为我国姓氏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大良说,由于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姓氏观念在逐渐淡化。在古人看来,姓氏的最基本功能是区分血统、辨别婚姻,避免因同姓结婚而造成“其生不蕃”的遗传问题,保证人口质量。而今天随着人们取名随意性的增强以及人口流动的频繁、通婚范围的扩大,对姓氏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数人只把它当作一种区分彼此的符号,而不再过分看重它的血缘意义。
但尽管如此,不容忽视的是,姓氏除为个人所用外,仍是社会上处理血统、婚姻、财产继承等问题时所要考虑的一个基本依据,如果把它的作用看得过于简单也未必可取。因此,王大良建议,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执法的过程中,都要考虑到这些历史因素,不能简单地一改了之。因为这样既不符合我国姓氏的发展规律,也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