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敬氏源流——Jing Liming

敬氏源流
'''一、敬氏源流''' 敬(Jì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妫姓,为春秋时陈厉公儿子敬仲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仲,谥号为敬,史称敬仲,其后人以谥号“敬”为姓,称为敬氏。
2、出自苟姓所改。清代四川人苟华南,高宗令他改姓敬氏。在蜀各县均有分布。
'''二、迁徙分布'''(缺)敬姓出自黄帝孙敬康之后,据《姓苑》载:“黄帝孙敬康之后。”又《风俗通义》云:“春秋时齐国有敬君。陈厉公之子仲,谥为敬,其支孙以谥号为氏。”按,汉有扬州刺史敬韵,南北朝时北周有敬珍。北宋有个大臣,叫文彦博,祖上本来姓敬,他的曾祖父在后晋做官,后晋高祖是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敬”字犯了讳。当时有规定“为了避讳,敬字得拆开,一分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苟。文彦博的曾祖父不得不改姓了文。可没多久,后晋为后汉所灭,上来的皇帝叫刘知远,姓敬的不存在避讳问题了,有些敬姓的后代恢愎了旧姓,有些则不恢复。可过了十多年工夫,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的爷爷名叫“敬”,这样姓敬的又犯了讳,只好再次改姓文氏或苟氏。敬姓望居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三、郡望堂号'''
1、郡望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2、堂号(缺)
'''四、敬姓宗祠通用对联'''
任颍川丞,清同郭柳; 讨武氏乱,名并袁张。——佚名撰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蒲坂人敬肃,字弘俭,开皇初年任安陵令,后历任秦州、卫州司马,炀帝时官颍川郡丞。为人正派耿直,为官清廉能干,晚年离职时,家无余财。当时大臣薛道衡说他“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更甚)”;大臣苏威说:“守、令以清廉出名的,第一是柳俭(弘化太守),其次是郭绚(涿郡丞)、敬肃。”下联典指唐代绛州太平人敬晖,字仲晔,年轻时举明经,圣历初年官卫州刺史、中台右丞。当时,女皇武则天宠信权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放纵武氏亲族为非作歹,政治败坏。敬晖与大臣袁恕己、张柬之、崔元暐、桓彦范等队,讨伐武氏之乱,杀张氏二兄弟,因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任侍中,封平阳郡王。后又被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贬为崖州司马,被广州都督周利贞害死。
'''其他相关记载'''
'''敬氏源流的相关资料(待充实整理)'''
目前较完整的源流说法为:敬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相传是黄帝孙敬康的后代,另一支则与帝舜的后代有关。苟姓是一个来源较为复杂的姓氏,最早的一支相传与-黄帝有关,是由黄帝子孙再分封而来的姓氏。另外,相传帝舜的后代中也有人姓苟。五代时期,后晋也确实有敬姓改为苟姓的事情。据称,敬姓在发展中由于与皇帝的名讳-相同的缘故,曾遇到过多次改姓现象,被认为是一个最倒霉的姓氏。早在南朝梁时,权臣侯景曾建立一个汉朝,由于敬姓人的姓氏与他的名字同音,应该加以避讳,于是便改姓恭。侯景的政权灭亡后,他们虽然得以恢复原来的姓氏,但到五代十国时,又因为姓氏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不得不把姓氏拆开,一分为二,成为苟、文两个姓氏-。后晋灭亡后,后汉建立,他们恢复敬姓,但不久以后后汉归宋,他们又遇。到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名字,又得避讳,于是又改姓文。
据查阅,成都东北各市县,敬姓者较多。四川省南充市聚居者众。该市南部县“敬”姓主要集中在建兴镇,该镇有敬家湾村。升钟镇一带,敬姓者亦多。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敬姓是从陕西凤翔迁到四川剑阁,后又迁到南部县的。四川省南部县大桥镇人有敬姓者数十户,据敬小红其家人言,乃自南部县升钟迁来。经查,此地附近几市县,如西充县、中江县、阆中市、遂宁市、绵阳市、剑阁县、射洪县、蓬溪县等地,均多有敬姓者。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敬家垭为敬姓聚居地。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有十几户苟姓人家,近年已恢复为敬姓。据内蒙乌兰察布盟电大分校敬亚丽所言,陕西省亦有敬姓者。近赴陕西,得知敬姓者主要在凤翔县,据史料分析,此地很可能是敬姓的发源地。
敬氏在四川省西充县的聚居地叫敬家户,行政编制名称是:西充县青狮乡十九大队第五生产队(旧称)。该地敬氏字辈排列为:地、永、文、兴.....。 四川省蓬安县有苟(艹勾)姓,据苟生军说,此地族字辈顺序:“润有尔纯先,明兴乐世传;声华开绪永,德跃照中贤;大业昌仁正,风功协信天;荣登培直厚,道远月光全。”四川省营山县星火镇八村四组有“苟家沟”,祖上说是从湖北过来的,如今已是第14代,村里有两千多人姓苟。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镇姓苟的很繁茂,重修家谱时派人去过山西洪桐大槐树,据查为山西移民而来,当地族谱辈分为:“诗书乃焕第,忠厚可传家……”
'''湖南敬氏两支:'''
邵阳夏田湾敬氏:迁湘始祖陆公,宋初由江西泰和县因宦游迁居湘省邵阳之长富墟。六世孙和甫、君甫再迁压山。十二世忠恕于宋末居衡阳长乐,元初复归夏田。至1948年,已传37代,共2888人,族人分布于夏田湾塔井、万安、小水冲、沙坪等处。宗祠在夏田湾。
桃源敬氏:本姓苟,早在民国初期即有苟姓人将"苟"字加上一"文"旁而成"敬"字,至民国中期全部改姓"敬"。
湖南省邵东县敬章刚提供之邵东《敬氏五修族谱》《六修族谱》载的辈份是:“希有朝廷大,天生福禄延,礼义传宗远,文章启后贤;明伦崇正学,作然自良田;际会升平世,相安可永年;兴家循直道,立业德为先;云鹏腾冬亚,炎皇惠泽绵。”湖南敬姓人聚居地为邵东县石株桥乡敬家村及邵东县灵官殿镇敬家铺等地,据祖传,敬姓人从江西泰和县迁来。
静氏源于敬氏,清朝初年有一支敬氏后裔不满清朝统治,将敬氏改为静氏。静字从右往左念为“争”“青”,意在征伐清朝之意,又有一支敬氏族人在清初为取悦朝廷改姓为“靖”意在拥立清朝之意,故现在有静和靖两个姓氏。
'''敬氏来源''':1、黄帝之孙敬康,其后以名为氏。见《姓苑》。
2、春秋陈厉公之子谥号敬仲,其后以号为氏。尚扬父亲家族当源于后者。陈厉公之子,名完,逃奔姜姓齐国,被认命为工正。工正即中古的将作大臣,相当于现代建筑部部长。其后有两支显姓:一支姓田,为田姓齐国的王族;一支姓敬,时在公元前七世纪。西汉刘向《说苑·佚文》:“齐王起九重之台,敬君工画,贪赐画台,去家日久,思忆其妻,遂画其像,向之而笑。旁人瞻见之,以白王。王召问之,谓敬君曰:‘国中献女无好者,以钱百万请妻,可乎?不者,杀汝。'敬君伧惶听许。”这里的齐王应是姜姓齐王,而敬君应是工正敬仲的后人。历代工正(将作大臣)多擅画,如阎立本父子曾分别任隋唐两朝的将作大臣。尚扬与敬君是否有缘,至此尚有疑点。而尚扬相信他与敬君有缘是无疑的。(尚扬是当代中国画家,为敬姓之后,居北京)
敬氏祖先为春秋时陈国公子完(即敬仲),陈国为周武王求虞舜之后裔而封的。所以都可以说是虞舜之后。敬仲早年逃亡对齐国,子孙有姓田的,姓敬的,姓陈的,田姓之中又分出姓法的,所以文,敬,陈,田,法都是起源于陈国而同以虞舜为祖先。
敬重完厉公之子,陈宣公21年,即齐桓公14年奔[姜]齐,其子孙有的以其谥为姓,即姓敬。(详见敬重完世系)庄公灵,桓公三子。 敬姓也,《姓苑》:“黄帝孙敬康之后”,又《风俗通》:‘陈敬仲之后’,按汉有扬州刺史敬歆。” 《舜裔姓说》:“敬氏,敬仲之后,陈姓族。” 《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唐后大朝乃宋,宋承唐业,亦承唐讳。北宋大臣文彦博,先祖本姓敬,因避石敬璜讳,其祖父改姓文。至后汉,复姓敬。但到了北宋,又因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讳,其祖父又不得不改姓文,敬字虽好,奈何“敬讳”难违呀!
汉代有位杨州刺史姓敬,叫敬歆。上述敬姓,不止一个来源,根据族谱,石羊为陈敬之后。有关史实中显示敬仲为一关键性人物。为文,敬,法,田,及部份陈姓者的始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一文中有详细叙述。(注四,注五)图一部份资料根据该文而来。敬仲之后,姓敬的与姓陈的都远不如姓田的多,陈姓的主流大概还是陈国宗族后裔。我所见到族谱资料只提到「敬同犹居齐国」「敬教始迁平阳」。按平阳即现在山西汾阳县,离文彦博的家乡介休县只约100公里(注六)。族谱上提到「燕公避后石敬瑭讳改姓文」字样,《宋史》文彦博「...... 其先本敬氏,以避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查石敬瑭称帝于公元936年,文彦博出生为1006年,由敬姓改为文姓,离文彦博出生只70年,故可推知燕公大约文彦博的祖父或曾祖父。那时山西正是石的统治区内,故不得不避讳。若不在石的治区内,便不必改的。(见注六)《宋史》载彦博寿九十一,有八子,皆要职,二子出仕江西,族谱经十一代至石羊始迁祖宁福公。
'''《新唐书.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敬氏出自妫姓。陈厉公子完适齐,谥曰葆仲,子孙以谥为氏。敬仲之后至秦有敬丕,丕生教,为河东太守,子孙因官家焉。裔孙韶,汉末为扬州刺史,生昌,封猗氏侯。昌生归。 敬氏宰相一人。晖。” 革李唐之命,武则天是主要实践者,恢复李唐王室,首推狄仁杰,还有一位主要参与者是临汾人敬晖(?—— 706)。敬晖,字仲晔。长安三年( 703)任中台右丞,即右宰相,极力扼止武三思及张易之兄弟的胡作非为。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与敬晖、桓彦范等联合,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复位后,敬晖-以大功进爵齐国公,享受免死罪10次的优待。《旧唐书 本纪第十一 代宗》:“秋七月己卯朔。辛巳,观军容使鱼朝恩封冯翊郡开国公,宦官程元振为镇军大将军、保定郡开国公。乙酉,襄州剌史裴 长流费州,赐死于蓝田驿。庚寅,诏不许匦使阅投匦人文状,赐道州司马敬羽自尽。来瑱自襄州来朝。郭子仪自河中来朝。”“甲子,以兵部侍郎张仲光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大理卿敬括为同州刺史、长春宫等使。”
'''《梦溪笔谈》:“'''如今姓敬者,或更姓文,或更姓苟。以文考之,皆非也。敬本从苟、音亟。从攴,今乃谓之苟与文,五音安在哉?以为无义,不待远求而知也。然既谓之寓,则苟以为字,皆寓也,凡视听思虑所及,无不可寓者。若以此为妄,则凡祸福、吉凶、死生、变生、孰为非妄者?能齐乎此,然后可与论先知之神矣。”
卢纶,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
3月1日,在济南华信路南头一建筑工地,民工在施工中挖出了两座清代古墓,济南市两座清代古墓:棺木上的一行“清赠登仕郎邑庠生显考敬之府君之灵柩”的文字引起了注意。李铭副所长看完介绍说,墓室的主人姓敬,为清代九品官。
另,山东发现《齐高献国妃敬氏墓志》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苟家垭的来历''':苟家垭,原来叫什么垭,不知道,到了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由于战乱瘟疫等原因,人口很少了,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采取赶村调节人口,湖北填四川,江西填湖北-,江西籍人苟泰祀、郭万堂进山,拘草为记。他二人由于从江西同行,结为兄弟,并约定每三代换祖一次,至今还是这样。当年苟泰祀住现苟家垭中学旁,郭万堂住现郭家-洞,因苟家祖先苟泰祀先到此地,后来赶村到此地的人就把此地叫苟家垭了。
苟改敬原因:道光年间,苟姓举人苟杰(葬于苟家垭村7组大堰边,碑已失)设馆讲学,其时有一学生特聪明且调皮,名杨月乔。苟先生讲完学以后,学生作文,先生无事,有蚊虫咬人-,便用手捉。别的学生专心作文,没看见,杨月乔此时笑出声来。苟先生见他如此无礼,便把他叫出门外,出一上联,若对得和韵还要讲出笑的原因就不打板子,否则,定-打二十大板。上联是:木生易土终成杨曰乔。杨月乔知先生爱己聪明,稍加思索使大着胆子说:苟逮蚊(文)子合为敬喊(汉)卿。苟杰,姓苟名杰,字汉卿。此时是杨月-乔见先生捉蚊子,苟字加文是敬,有意思,好笑,苟先生见学生答得工正,且把笑的原因也加在里面,不但免了打,就更加督导学习了。杨月乔后来学习勤奋,学业有成,-到武昌考取贡生、补领、省议员,是当地有名气的人,也设馆石板街授学,其三子杨博武(守约)是县议员,其学生多有成者。由于杨月乔学识渊博,待人和气,苟家垭石-板街有半头是杨家的亲友开的铺面,所以叫杨半头,是半头街的意思。现存在杨先健老人家中的杨月乔替舅老表给自己母亲的寿对联,应是墨宝了,还有乌木筷子(当省议-员时带回来的)。龙生龙,凤生凤,杨月乔先生的后代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十几人了,可见遗传的作用有多大。苟杰老先生从此就改姓敬了。后代一直使用至今。(见《神奇的远安-从石板街看苟家垭往事》)
又一说:古时养蚕人聚集雷公山鹰儿寨下的雷公丘(苟家垭),祈祷蚕神保佑蚕茧丰收。敬家垭原名雷公丘,因祭奠雷祖,雷公丘名敬家垭。敬氏主事雷祖祭祀,渐有亩田、山林。后来人口渐繁,三兄弟中老大、老二争祭祈事,老二措败,愤而分姓姓文。并迁往荆山以东,老大-只好姓苟,承袭祭祀祝卜事,老三不介入分姓纠纷,迁往近处。从此,敬家垭就改名苟家垭。现在,苟家垭仍有苟、文、敬三姓,传说他三姓同宗。(见段家树《苟家垭就是嫘祖故里--嫘祖故里再探》)
'''“敬”氏与“苟”、“文”等姓氏之关系'''
姓氏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地为氏,二是以名为氏,三是以图腾为氏,四是君主赐姓、五是改换姓氏、六是以姓为氏等。姓氏源于图腾名称,这是满汉两族姓氏起源的一个。据董家遵考证,汉族的偃、女鬼、女云姬、女先妃、女页姜、妫、娠、嫂、姒等十二古姓分别是由鼠、牛、虎、麒麟、龙、蛇、马、羊、猴、鸡、犬、象等-十二个图腾演化而来的。有一种说法是苟姓或敬姓源于狗图腾。
苟姓的起源:经义述闻卷廿一王引之曰:路史"荀"作"苟"是也。《广韵》:"苟姓出河内、河南、西河三望。"《国语》云:"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古厚切。"-"荀本姓郇,后去邑为荀,今出颍川。相伦切。"是荀姓为文王之后,苟姓为黄帝之后。轩辕黄帝传亦作"苟"。潜夫论"苟"作"拘",古声相近。宜宾多此姓。
汉代时,苟子后人因避讳而改孙姓。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苟,名况,。又称苟卿,是苟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代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苟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之讳,他下令苟姓子孙不得姓苟,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的苟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苟姓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敬”氏与“苟”氏的关系有待考证。历史上,敬姓因避讳有改为苟姓、文姓的,已有史料可据。但在此之前,是否原本就有原始苟姓,还需要史料验证。换言之,敬姓与-苟姓是否同源,目前还不敢妄下断言。这需要查证一下苟姓的原始来源。因为苟姓是一个来源较为复杂的姓氏,最早的一支相传与黄帝有关,是由黄帝子孙再分封而来的姓氏。另外,相传帝舜的后代中也有人姓苟。
文姓出自敬姓避讳改姓。出自敬姓避讳改姓。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塘之名讳,“敬”姓改为“文”姓。如宋代文彦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时)皆为敬姓。避讳改姓的,宋代名臣文彦博,其祖先本姓敬,为了避后晋高祖石敬塘讳,才改姓文;姓敬的人又有改姓苟的。后晋谨十一年而亡,有些敬姓的后代恢复了旧姓,有些则不恢复。
宋朝时有一支姓敬的人改为文氏。依《宋史·文彦博传》记载,文彦博的祖先是敬氏,因避晋高祖石敬塘名讳而改为文氏。由此看来,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

没有评论: